谁的父亲死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谁的爱人走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单 不管你拥有什么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让我再看你一眼 星空和黑夜 西去而转折的飞鸟
最近许多人面临婚姻,许多人和我讨论婚姻。
我单身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身边总是独身主义者,或许是看过也经历过失败的感情,孤独的青年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并无不满,期望永远留在二十来岁,停留还有希望、还没有太多来自生活的沉重压力的时候。
但那时我在台湾遇到一个自述也曾是独身主义者的大叔,嘲笑道:年轻时的独身主义不过是说说而已。
1
我曾经考虑过很久婚姻的必要性,并且一度下结论认为当前的婚姻制度是不必要的、可以废除的。
单身的日子过久了,常常会生出一种错觉,觉得一辈子如此也不赖。
可是人啊,毕竟不是孤岛。生活面临各种可能——面临一个人生抉择,忽然遭遇一场大病,独自扛起高昂的房价贷款,一场内心风暴,或者是拥有一个完美的周末,看见一朵花开放,发现一家可爱的咖啡厅想与人分享。
真的有人愿意也有能力在大部分时候都独自迎接所有风暴和风景,而毫无脆弱或者孤独的时刻吗?
或许有人指望朋友。但朋友毕竟不是爱人、家人,不能理所当然地要求排他性的忠诚、和近乎无条件的支援。
随着岁月增长,出于生活、经济上的考虑,人们需要除了父母之外的稳定关系。因而婚姻,一种受到法律框架约束、保护而成为利益共同体的稳定伴侣关系,至少对大部分人而言,大概并不是「纳什均衡」——没有了婚姻与稳定伴侣,人们的生活不会更好,囚徒困境中那个难以达成的全局最优解或许并不存在——即便是彻底而激进的不婚主义者,也很少能清楚地、不仅仅是空想地阐释与预测没有婚姻制度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2
不过,现代的婚姻制度其实还很年轻。有人决心不囿于此,试图挑战它、改变它,譬如波伏娃萨特的合同制婚姻,甚至多人婚姻。
我一度很羡慕波芙娃与萨特,以为那是灵魂伴侣,真爱至上:不需要世俗婚姻的枷锁,有情人总是会长相厮守。
可生活总是一地鸡毛,哪有那么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生活;我后来意识到,羡慕他们,不过是我走得不够近看得不够仔细而已。读书太囫囵吞枣,我已经被波芙娃的前卫、潇洒、决绝所吸引,为她独特的生命轨迹折服,先入为主地理想化了她和萨特的关系。她曾经认为她与萨特的关系是成功的、自由的,但年老之时,波伏娃的《告别仪式》里暗藏有萨特离世也未曾消弭着痛苦和怨恨。
3
那什么是爱情呢。我困扰过——总是有许多人试图厘清真情假意,试图判断自己也判断别人。
小说里、诗文里、歌词里总是写那些热烈的爱情,怦然心动、一见倾心,然后心潮澎湃,火花四射,激烈甚至不顾一切,势必是一生一世唯此一双人。这是爱情。可那些平淡的呢,不那么投入的呢,是不够爱吗?那么,要有多爱,才算爱情呢?
不过这个问题或许并不会有答案。世界原本就是复杂的、不纯粹的,假如爱情混杂有亲情友谊,又何必强迫自己要像辛德瑞拉一样把灰烬中的扁豆尽数挑出来。
为什么非要纠结于爱情(Romance),而不是安于更加广义、混沌的爱(love)呢?
4
「爱情不是必需品。」
说这样的话的人大概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单身也没有关系,一定要等到真正的「爱情」(Romance);另一类人则能接受没有强烈爱情的伴侣,愿意与其共度一生。
反思自己,发现我竟属于前者。当我说着我不需要爱情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不相信爱情,而是我过于理想主义,期望干净而纯粹甚至于热烈的感情。
可是现实中哪里有这样的纯粹的感情呢?「爱情」,或者说强烈的相互吸引,只是恋爱与婚姻开始的起点之一 。
即便是再热烈的感情,也终将走进生活日常——童话故事往往着墨于这样浪漫的起点,却很少去谈论「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之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那才是每天要面对的生活与现实,也是另一种更加深沉的感情伏身所在:闪光的瞬间依然存在,许多像爱情故事一样浪漫的情节时不时照进生活,可是还有更多平淡的时刻,是无聊与十之八九的不如意之事,在那样的时刻不断容忍、信任与尽力相互支持,是真实的爱。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 Corinthians 13 哥林多前书13
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不会有人永远都能恰到好处地与你相互理解。对Romance寄予过高期望,常常会失望。
<- to be continued ->
导读
写在笔记之前:
刚开始阅读时,我最感兴趣的是如何在书中找到对我正在面临的困境的解决方案,后来是单纯地对人的认知、行为的复杂性产生了好奇。
以下许多现象仅仅是对现实的研究、描述,虽然普遍存在,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对人们行为原因、动机的分析或许也不是绝对正确;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不一定是合理的,甚至有一些是我们需要努力避免与克服的。不过,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人无完人,既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就应当试图去理解与容忍他人的不足。
这本书从我们为何需要亲密关系、影响人们经营亲密关系的个人因素讲起,我们建立亲密关系是因为相互吸引,建立关系后需要有效的沟通、通过相互依赖而愈加亲密。友谊与爱情是任何人都会经历的重要人际关系,我们不应当畏惧相处之间的摩擦,但尽力去避免、也要能够处理亲密关系中可能出现的负面事件。
另外,《亲密关系》讨论的话题远超出了笔记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对同性恋、性、演化心理学等等的讨论。另外,也包含丰富的事例与各类量表。虽然书名容易令人想到各式心灵鸡汤式的畅销书,但是它实际是一本严肃的关于人际关系的综述(参考文献占据了书一半的厚度)。
我会向任何人推荐这本书。如果你需要电子版本,欢迎向我索取。
Attachment:笔记
亲密关系
人的社会性产生了归属需要 (need to belong) ——“我们觉得和自己有关联的人的正常社会交往”变得必不可少,亲密关系必不可少。亲密关系包括密友与爱人,但主要指爱人。
亲密关系,在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mutuality、信任与承诺 (commitment) 等方面的程度上与“泛泛之交”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最令人满意、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该包括以上所有特征。
即使亲密关系不可或缺,结婚的人数变少,年龄更晚,未婚同居甚至未婚生子变得常见,离婚率大幅升高;这或许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相关。另一方面,单身人士在社会生活中容易遭到歧视。
一个有趣的事实解读:男女相对数量与婚姻观念有相关性。男性更多时,社会倾向支持传统性别角色、更加保守,然而男性较少时,社会更加宽容,出现了性解放、女权运动 (late 1960s):社会规范总是向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变化。(*但是,这同样可能是因为女性更多时,劳动女性增加、女性话语权变大)。
亲密关系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依恋类型
- 安全型:更容易与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关系;乐观、好交际。
- 痴迷型:贪婪、嫉妒,担心失去亲密关系,过度寻求认同;
- 恐惧型: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担心自己离不开别人。
- 疏离型:冷淡,拒绝与人相互依赖;相信自己自力更生,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自己。[此处应有图]
依恋类型虽然基因影响,但更会被个体经验所塑造——随着时间推移,依恋类型会随着人生际遇发生变化。
性别差异
男性、女性的生物学差别与加诸二者的社会期望与教育训练常被混淆。
- 男性往往被认为(鼓励)具有工具性 instrumental,更加自信独立、坚韧、有抱负、果敢;
- 女性更具有表达性 expressive,即热情、温柔、同情、敏感;
与其分别视此为两性的特点,不如看作是两组不同的技能。实际上两者都擅长或者都不擅长、或者擅长相反技能的人很常见。(*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与社会实际互为因果。)
认为男性、女性差别很大的人,面临冲突时,不太可能去努力修复自己与异性的亲密关系;另外,传统男性与传统女性由于差异过大,这样的组合相处并不融洽。
人格
有五种基本的人格特质,分别为开放性、外倾性(外向)、尽责性、宜人性(agreeable)、神经质。其中,神经质往往易怒、善变、容易焦虑与愤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大。人格不容易改变。
自尊
自尊是对自我的评价,高自尊(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更健康。
一般而言,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就喜欢自己;因此,人际拒绝会损害人的自尊。但同时,低自尊的人会低估伴侣的爱、察觉到不存在的伴侣忽视,以致于损害亲密关系。
低自尊来源于人际关系,又影响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就很难克服。
吸引力
吸引力源于人与人之间交往产生的奖赏(rewards)(*或可理解为效用)。有直接奖赏,例如对方的赞许、兴趣或者金钱地位,也有不易察觉的间接而微弱奖赏(例如人的相似之处)。这种吸引力会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偏好、愿望和处境等。以下微妙的因素都会影响人之间的「吸引力」。
熟悉
人们倾向于喜欢身边的人,熟悉会使得人们增加对彼此的喜欢程度(但是过度接触未必)。
外貌
- 无论男女,外貌吸引力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人际交往初期;长期而言,作用有限。
- 男性更容易(露骨地)关注外貌,同时,他们与异性的交往机会相比女性也更受到自身外貌影响。
- 有外貌吸引力的人往往更能与人愉快交往,不过他们也更容易被“欺骗”而因此会谨慎地怀疑他人。
人们或许都想找到俊美的伴侣,但往往最终与自己容貌相当的人配对,尤其是在严肃的关系之中;这也是「相似性」的体现。
「礼尚往来」
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当人们不确定他人是否接纳自己时,大多不愿意去冒被拒绝的风险。
选择性地故作清高也是一种吸引人的方法(* 这或许能降低对方预判的被拒绝风险)。
相似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在任何方面)相似的人:包括年龄、性别(*我们的同性朋友往往更多)、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以及提到过的外貌吸引力,还有态度、价值观、性格等。这种匹配是广义的,「身价相当」、「公平交易」即可。
- 对不同方面的相似之处,一些微妙的相似(例如名字)会潜移默化地起一定作用,但某一些重要议题方面的相像更重要,例如宗教对于虔诚的信徒。
- 随着时间推移
- 人们首先更追求刺激信息的相似(外表、年龄等外部特征),接着追求价值观的相似,最终追求角色的相容性(养育后代、事业、居家)。
- 人们的判断也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曾经的吸引力或许会变成令人厌烦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是其中一方不具备的)。
- 由于共同的经历或者有意寻求和谐的行为,差异是会随着时间减少的。
- 「异性相吸?」:我们会仰慕那些大部分与我们相像、具备我们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特征的人;这些我们尚不具备、但希望具备的特征不是与我们相左的相异(或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相似性)。互补性同样存在,但这意味着当一方起支配作用时,另一方愿意顺从。
人们的感知到的彼此间的相似程度比起实际的相似程度更能影响关系的满意度。
社会认知
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认知。人的认知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一些普遍的偏差现象;同时,我们也在尝试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认知(印象管理)。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持续而持久,虽然这些印象往往是草率而刻板的stereotype,却会影响对其后所获信息的解释;由于验证性偏差的存在,人们会更留意能证明自己正确性的信息,而随意地忽视掉证明自己错误的证据;进一步,这导致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有过度自信的倾向。事实上,即便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第一印象,也会影响之后的思维。
现象:由于以上认知偏差,当事人对自己恋爱前景的预测是不准确的,而对此预测最准确的往往是女当事人的朋友。
知觉
人们持有的观点往往经过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会相应影响现实境况。
-
伴侣理想化
人们对伴侣常持有过于理想化的积极评价。如果积极错觉与现实差距较大,则理想的伴侣形象终将幻灭。[需要乐观看待事物,并及时调整对伴侣的期望。]
-
归因
人们对事情发生原因提出的解释,原因可能是内在、外在的,可控或不可控的。在归因时,会有以下现象:
-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对自己外部归因,对别人内部归因。
-
自我服务偏差:成功归于自己,而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我们容易注意到他人的自我服务偏差,但很少意识到自己也有自我服务偏差。
归因模式会影响人际关系。将积极行为进行内部归因,而对消极行为进行外部归因,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
-
固有信念(* 爱情观)
-
浪漫主义:认为爱情是选择伴侣的最重要依据;但这种信念对感情期望过高而很少得到满足;
-
有害观念(宿命信念):争吵具有破坏性;「读心术」很重要;伴侣不会改善;性生活永远完美;男女不同,难以真正相互理解;「天生一对」,美好姻缘是注定的。
-
成长信念:幸福的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如果伴侣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能逐渐建立起来。其基本假设是:只要努力付出,几乎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
-
-
期望
即自我实现的预言:自我(错误的)期望最终变为现实。(*类似于墨菲定理)知觉者通过微妙的行为从目标身上引出他们所期望的行为,于是验证性偏差进一步加深了(错误)期望;这种循环可能会持续多年。
常担心会被他人拒绝的人往往内心认为别人会拒绝自己,小心翼翼、畏畏缩缩,从而导致别人的拒绝。
-
自我知觉
自我概念包括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自尊是其中的一部分。
自我概念将影响人际关系。考虑两种动机:自我提升(渴望收到正面反馈)与自我证实(渴望收到与自我概念一致的反馈)。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虽然总体喜欢被赞扬(自我提升),但同时也倾向于收到关于其缺点的自我证实的反馈(*希望别人指出缺陷);否则,他们将不信任正面的反馈。恋爱中,自我提升的动机主导;在婚姻中,自我证实的动机将会主导。
印象管理
人们努力控制自己传递出的信息,试图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判断。主要有四种策略:逢迎讨好,自我推销,恐吓,恳求。前两者是积极的(虽然女性在工作中有强烈自我推销行为可能会被认为不够lady),后两者或许能够一时达到目的,但会留下负面的形象。
我们为好友、恋人进行印象管理的努力比为熟人、陌生人的努力更少,虽然显然前者更重要。
认识伴侣
我们对伴侣的认知是一种虚构的形象,一种对对方的投影;由于各种偏差,其中的误解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认知的程度。
因此我们或许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样了解自己的伴侣,对伴侣的认识也不会随着时间流逝必然变得更准确(* 可能只是偏见的进一步巩固,见验证性偏差)。
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机敏、判断更准确,因为EI(情商)更高的人能敏感体验到别人的感受,更擅长观察、评价、判断别人,不过这种能力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同样,有的人、有的特质更容易被识别与被了解。
如果对方行为、情绪令人不安,可能会导致人们不愿意了解对方、故意歪曲知觉,以避免对亲密关系产生怀疑。痴迷型依恋者擅长准确判断伴侣感受,因此不得安宁;疏离型则能转移注意力,对此视而不见,从而保护了自己的感情,但也同时对现实非常迟钝。
正如期望一节所述,人与人间的知觉并非消极被动的过程;*特定认知是个体对现实的主动理解,这种理解也会投射到现实、改变现实。
沟通
沟通的基本过程:传递者产生秘密的意图,通过具有个人特色的编码,转变为公开、可以观测的行动;接受者按照自己的解码特点,接受信息,并产生秘密的影响。编码、解码过程都可能会有噪音与干扰;此处,秘密意味着无法直接观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者想表达的信息与接受者认为自己获知的内容之间通常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我们称为「人际隔阂」。
两种沟通方式
-
非言语沟通
作用:提供信息,调控交往,限定关系,人际影响,印象管理。
组成:面部表情,注视行为,身体动作,身体接触,人际距离,副语言(声调,音量,节奏)。
双方交往如果轻松愉快,会出现无意识的行为模仿(包括非言语沟通);相似的非言语行动会让人感到愉悦。
女性在非言语沟通上表现得更好,一方面她们更擅长非言语沟通,另一方面她们更密切地注意他人。男性对非言语敏感性不足会导致沟通不良,造成女性对关系的不满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
言语沟通:相互进行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指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的过程。这是亲密程度的指标之一,即双方拥有一些对方相对秘密的私人信息。自我表露包括广度(话题多样性)与深度(话题对双方的个人意义)。
交往双方的表露程度往往互相匹配;同时,我们往往希望自己的表露能引起他人的明显兴趣,得到关心和理解,即,他人表现出「应答性」。因此,如果两人要变得亲近,必须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开诚布公),对彼此的个人信息有兴趣与同理心,最后,双方必须感知到对方的应答性。
即便如此,亲密关系中人们依然可能保有一些隐私,或者不想讨论的禁忌话题。但是,禁忌话题越多,亲密关系满意度越低。
现象:最常见的禁忌话题是亲密关系本身的状态。对于一些伴侣而言,这个问题过于微妙而不能讨论;但人们往往对此非常感兴趣,因此会对恋人进行秘密测试。
自我表露的作用:得到、给予自我表露都让人感觉良好。表达自己的喜爱不仅能让伴侣得到肯定与愉悦,也对自己有益。
沟通中的性别差异
女性 | 男性 | |
---|---|---|
主题 | 情感,私人问题 | 客观而不带个人色彩的话题 |
风格 | 较少爆粗口; 讨论男性话题时,具有试探性 |
讨论女性话题时,具有试探性 |
健谈 | 没有差别 | - |
女性往往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并同时引导对方进行更多自我表露;因此男性常常依赖于女性以得到温情、亲密。(但这是性认同差异,而非生理差异)。
沟通障碍
导致沟通障碍的原因:
- 表述意图不清,在抱怨时,数怨并诉;
- 难以认真倾听对方想法,仓促得出结论,并以恶意读心(总是进行负面、内部的归因);
- 常常表达对伴侣观点的批评,无法认同伴侣;
- 避开对方关注的问题,用抱怨应对对方的抱怨;
- 在抱怨时,不针对具体行为,而上升到人格、品德攻击;这会相应会引起对方反击、拒绝合作。
如何解决
- 试图精确表达,描述具体惹怒我们的行为;专指特定事件而不涉及普遍性(反面例子:「你总是…」);
- 表达时,使用第一人称,表达个人感受;同时也要积极倾听;
- 「知觉检验」(与读心术相反),要求对方阐述自己说过的话,澄清一些令人误会的说辞。
- 守礼而镇定:在愤怒时尽可能冷静下来;
- 尊重与确认,即便持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应当首先确认对方的意见(即,认可对方的看法是有一定意义和道理的),而不需要虚伪或谦卑地屈从;
相互依赖理论
我们为什么要维持着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呢?
社会交换: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多的rewards。
- 代价指惩罚性、令人不悦的经验,包括金钱支出与心理负担:对亲密关系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伴侣缺点感到的沮丧,与为亲密关系放弃一些事物的遗憾等。
- 奖赏 rewards 指与伴侣接触时获得的任何愉悦感、成就感。
- 最终,我们的关系结果(*收益)=奖赏-代价。
但收益的正负并不重要,决定我们的关系的幸福程度与是否要继续维持下去的的是两个评价标准——CL与CLalt。
- 比较水平 comparison level (CL)指个人认为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得到的收益,这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
- 替代的比较水平 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 CLalt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转投其他伴侣或其他情境(例如恢复单身)所能得到的交往结果。
当收益大于CL时,人们感到幸福,小于时感到不幸,幸福程度=结果-CL;而收益大于CLalt时,人们的关系趋于稳定,否则他们倾向于独立,依赖度=结果-CLalt。
CL的波动
CL基于我们的过去经历,因此会随着关系结果不断波动;例如,当人们习惯于好的关系结果,CL将升高,愉悦感就会减少。
此外,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期望的生活标准变高,CL也相对提高;另一方面,女性参与工作、扩大社交圈、拥有经济资源,她们的CLalt也同样比过去更高。
代价:亲密关系中的不愉快
虽然亲密关系往往是慷慨大度、包容且充满爱心的,但其中也具有大量不愉快事件,因为关系亲密的人处在最糟糕的状态下,对待彼此可能比对待完全陌生的人更粗鲁、无礼、自私与麻木。
然而,失去往往比得到具有更大的力量(*这与行为理论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相似,都暗示着损失能引起更强的负面感受)。因此,正面交流需要远多于负面交流。此外,人们也需要能够认知到这些正面的行为,能够察觉到伴侣为我们做的积极、关爱的事情。
奖赏与代价
另一方面,奖赏与代价并不相互独立,不能简单相减,需要分别考察——
如图所示,人们获取奖赏的动机称之为接近目标,回避代价的动机称之为回避目标。
一些人具有更强烈的接近动机,更关注获得的奖赏而不是付出的代价;而一些人具有更强烈的回避动机,更留意伴侣带来的烦心之事并试图回避(*因此,他们或许不能满足伴侣的接近目标)。显然,前者能带来长期的好处。
时间与奖赏、代价:
-
关系初期:接近目标易于得以满足
自我延伸模型:能扩展我们的兴趣、技能和经验的伴侣关系就能吸引我们;新建立的亲密通常包含有知识的增加和能促进自我概念发展的相互关系。
-
一部分伴侣在相处4年后婚姻满意度急剧下降;但也有一些伴侣历久弥坚;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能控制自己的CL,对婚姻有现实的认识:
- 人们不再努力在亲近的人面前谦恭有礼、体贴入微
- 相互依赖会放大冲突与摩擦
- 伴侣了解你的弱点与秘密,容易不经意伤害我们
- 婚后出现的未曾意料到的麻烦:例如判断的改变,养育后代会使婚姻关系走向暗淡。
应当尽可能和蔼愉悦地对待自己珍视的伴侣,即使他们喜欢我们,如果我们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奖赏,他们也会移情别恋。
相互依赖
为了保持建立的关系,持续获得奖赏,使自己的伴侣保持快乐、依赖自己成为了与自己的利益攸关的事情;这就是互相依赖。因此,人们在感情中宽容大度、乐于付出,这在长期而言是符合自己利益的。
根据付出与回报的类型,有两种关系:
-
交换关系:存在于与陌生人、一般熟人之间;不喜欢欠对方人情、只在自己有所得时才会关注对方的需要,表现出任务导向;
-
共有关系:关注对方幸福,不严格计算得失,如果能帮到伴侣则自我感觉很好;有价值的恋爱关系往往是共有关系,但这也同样适用于友谊。
共有关系中,利益交换也会发生,但周期更长、形式更多样化。另外,当关系出现问题时,即便是共有关系的的伴侣也会开始对得失的不公感到敏感(但不公并不总会引起不满)。
此外,有观点认为,感情中公平同样重要。公平意味着,在一段关系中,两人的获益与付出的比例相同。不仅是获益不足的一方会感到被剥削与被欺骗,过度获益的一方也可能会感到负疚。适当的公平,尤其是某些领域(例如家务)尤为重要;不过,不关心公平的人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总体满意度更高。
承诺
承诺模型(投入模型):当人们感到幸福、没有其他更好选择或者离开代价太高时,人们会增加commitment(承诺)的程度。
承诺表现为忠诚、亲密,把自己与伴侣看作单一的整体,自称「我们」;它指向长期发展,因此人们更能容忍一时的低奖赏、高代价。人们会采取各种行为、认知策略以保护、维持亲密关系,例如,人们采取顺应性行为,努力不以愤怒来应对愤怒;同时,会表现出牺牲意愿,与改变对伴侣关系的认知(认为自己的亲密关系比别人的更好)。
友谊
友谊与爱情具有相似的构成因素,但并不相同。友谊可能会带来比爱情更多的乐趣,虽然爱情对许多人更加重要。
与爱情的不同
- 没有对伴侣的着迷、强烈的排他性与性欲;
- 行为标准中,对爱人更加忠诚、更愿意伸出援手;
- 友谊更易于解体,日常相处时间更短;
友谊的变化
在青少年阶段,人们从父母转向朋友以满足自己的依恋需要;随着年龄增加,人们来往的朋友(尤其是异性,对于男性来说)减少,但朋友间交往层次更深。老年人的友谊体现出社交圈子更小、朋友更少的特点,更注重精选出的深厚友谊。
现象:男性的友谊往往不如女性亲密*。
友谊的阻碍
羞怯: 在社交情境下沉默寡言、拘谨压抑和紧张不安的综合症状。习惯性羞怯的人往往有如下特征:
- 羞怯者害怕别人的负面特征,更担忧社会指责;
- 往往具有低自尊,倾向于怀疑自我;
- 社交中感到自己能力不足。
但是,正如同前文所揭示的,羞怯的人因为担忧社会指责,反而给人留下负面印象,而陷入恶性循环。
孤独: 想要拥有与他人更多交往、接触而不得时,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厌烦、悲伤的感觉。(*「一个人不孤独,想一个人才孤独」)。
爱情
爱情并不一定会与婚姻有关系。在西方古代,婚姻仅仅是婚姻,而爱情甚至发生在婚姻之外。对于爱情的理解多种多样,不必要有情欲甚至不能有性。
爱情三角理论:爱情的三条边分别为亲密、激情与承诺。(* 狭义的、文学中关注的爱情或只包括激情,而广义的爱情由三角组成。)
-
激情(驱动力)最容易消退、难以控制;体现在包括且不仅限于性吸引力的生理唤醒上,例如,心跳加速。仅有强烈激情的往往只是迷恋。
在激情下,「爱情是盲目的」。爱人是迷人、神秘且有吸引力的;他们的缺点被低估,形象得以理想化。
-
亲密(情感)表现为关爱、信任、沟通、支持、分享。情侣同时也是最亲近的朋友。(*最近读到了假性亲密关系的概念,我怀疑这是一种缺乏亲密感的感情。)
-
承诺(认知)意味着为投身于爱情并为此努力的决心。仅有承诺的爱情被称为empty love,这往往是包办婚姻的第一阶段。
注意:爱情是以上三种(或者更多)元素构成的复杂感情体验,三角理论并不足以解释所有的爱情类型。
男性与女性在爱情上的差别很小,但是一般来说,男性更容易爱上、感情也更激烈,更能接受随意的性关系;爱情三角中,他们更依赖于激情。而女性对感情的满意度则与承诺更有关联。
但爱情很难持久——你投射在对方身上的幻想终会破灭,曾经新奇的体验终会习以为常(尤其对于浪漫之爱)。另外,有趣的是,包办婚姻的爱情可能会随着时间缓慢而稳定地增强,而一些自由婚姻的爱情却会在2-5年后急速减少。
浪漫因新奇、神秘和危险而繁盛;却因了解熟识而消亡。持久的浪漫只不过是自相矛盾的说辞
性
特殊安全错觉: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不幸的事件通常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非自己。
人众无知:人们错误地认为他们的情感和信念与其他人不一样。团体中的人群通过错误解读彼此真实的偏好,最终每个人都认为大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几乎没有人私下支持这种规范(例如随意性行为)。
压力与紧张:负面事件
-
关系价值
他人认为与我们的亲密关系珍贵、重要或亲近的程度。
感知到的关系价值低于期望会令人苦恼;而一旦我们发现他人不欢迎我们、拒绝我们,无论程度如何,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即时评价都会降到最低;关系贬值,即喜欢我们的人突然变得不喜欢我们了则特别令人痛苦,会带来创伤。
感情创伤与身体伤痛类似,会带来切实的苦恼,因此镇痛药也对感情创伤有治疗效果;另外,依恋类型会影响创伤程度。
-
伴侣排斥 ostracism
特指亲密关系中出现的人际拒绝,即受到身边人的故意忽视。(*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冷暴力)
排斥对人的伤害是深刻而痛苦的,被排斥者往往对排斥的原因一无所知,因此感到愤怒、沮丧和伤害。高自尊的人比低自尊的人更有可能结束与排斥者的人际关系,去寻求更友好的新伴侣。
-
嫉妒
伤害、愤怒与恐惧混合的情绪。自身能力不足、CLalt较低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情感,同时痴迷型、恐惧型的依恋类型、神经质的人格与传统的性别角色都容易产生嫉妒。
对于感情不贞,男性更介意性事不贞,女性更介意感情不贞。女性更有可能设法引起伴侣嫉妒,以引起伴侣更多的关注与承诺。
-
欺骗
一些谎言在亲密关系中非常常见,无伤大雅;但是无论对说谎者或者受害者而言,谎言都会有损亲密关系。这就是欺骗者猜疑:人们说谎时,会认为谎言接受者不值得信任。
亲密并不能帮助伴侣更好识别对方的谎言。
-
背叛与宽恕
宽恕指「针对曾不公平对待你的人,放弃你的报复的决定」。这并非是赦免或谅解,而是表达「要退出互相凌辱和指责的恶性循环的意愿」。谦卑、真诚的道歉,受害者的同理心,与对伤害不再耿耿于怀促使了宽恕的发生。
虽然宽恕不能改变伴侣,但能改善亲密关系、促进沟通;能减少伤害与痛苦,以镇静取代愤怒。
冲突
冲突产生于差异与主动干预他人:当个体的愿望或行动实际上妨碍或阻止了其他人时就会发生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与人总是会存在差异,而亲密关系中总是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动机,例如,追求个体独立与相互依赖,自我开放与封闭、克制,保持稳定与新奇变化,聚合与分离。
归因的不同会导致矛盾,同时,对原因是否可控也会影响我们的反应,当我们判断矛盾可以解决时,我们就更可能说出我们的不满。
冲突的解决方式:
- 回避争端:双方都希望避开争端,且激发事件微不足道;或者当问题难以处理、冲突没有任何好处;
- 介入冲突,进入谈判,理性解决;
- 介入冲突,造成冲突升级,会涉及到各种沟通障碍
要求/退避模式:加剧冲突的一种交往现象,往往由一方提出要求,另一方逃避。往往女性是要求者,男性是退避者,可能的原因是
- 社会鼓励女性鼓励公开、有表达能力,男性独立自主;因此女性寻求亲密,而男性倾向保护自主;
- 男性往往在亲密关系中拥有更多权力,因此会抵抗改变
对于冲突造成的困境而言,冲突本身就是促进亲密感必不可少的手段;问题严重时,识别真正存在的问题并表达不满是明智之举。娴熟、有技巧地处理冲突——而不是使冲突不出现——会使得亲密关系更有可能发展;这要求强大的自我控制,包括保持乐观、避免罪责归因、掌控愤怒。
权力与暴力
社交权力(power)指的是影响他人行为并抵制他人影响自己的一种能力。权力建立在我们控制的资源基础之上:当我们有求于对方,对方即获得了对我们的权力。
掌握权力的人往往采用直接、公开的方式影响伴侣,并且采用双边策略,寻求伴侣的合作而非独立行动。
平等
即便许多人赞同平等的伴侣关系,但实行的仍然是不平等的关系。原因可能有,男性一般掌握更多金钱;其地位得到社会规范支持;此外,我们很难确定男女平等应该是怎么样的。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不要听信畅销书作家的话——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人为夸大了男女之间的差异,无视了两个群体更大的共性。作者从一个后来被政府关闭的大学拿到了博士文凭。(* 把伴侣作为一个人来理解、尊重、对待,而不要过分强调性别标签。)
行为上,引导伴侣理想行为;态度上,改变期望,改变思维方式,接纳无法改变的不合,从而改变对事情的认知;同时,控制情绪,学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