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两则

北大请求信息公开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了。

关于事情的经过,sikaozhe1997/Xin-Yue收集了不少相关文章与评论,既有被喝茶的亲历者的文章,亦有学校老师与官方作出的回应,讲得很清楚了。至少我的感想是,校方避重就轻,只想镇压事件而并非想要解决事件。

前几周和朋友有过一些讨论,如今闲下来,也把自己幼稚的想法整理一下。

简要概述一下。在北大就沈阳事件发表声明、公布了当年的处分文件后。北大数学系学生邓宇昊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起倡议,希望按照学校信息公开流程请求公开党委、院系与公安局的相关文件,以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正是这份倡议,这一请求,使得学校神经高度紧张,多次深夜约谈,甚至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在信息公开进行到尾声时,学校试图劝说申请者停止申请;未果,给出了令人失望的回复:会议内容未能记录,检讨找不到,公安局调查结果不在管理范围之中1。事情本来应当就此暂告一个段落,但拿到了答复的岳昕被怀疑将回复外传、与媒体有联络,因此学院老师联系家长、威胁她或被高层定罪「颠覆」、建议限制其自由2

申请信息公开,完全按照已有的程序进行,从程序上来看,没有任何问题;只是由于参与人数众多,触动了高层脆弱的神经;MeToo,一场意在维护女性权利、反对性侵犯的运动在中国的延伸,竟然会遭到公权力的打击。其实也并不奇怪——任何不在政府控制范围内的「群体活动」都是被警惕的。这场因高岩而起的活动,终于在校方的过度反应与舆论作用下,变得与性侵犯毫无关系,如校方所愿上升为了政治事件。

信息公开

为什么要信息公开?关于高岩、沈阳之事,信息公开是必要的。如今现存的所有资料都来自第三方校友、沈阳的书中不痛不痒的一笔带过,和北大当年语焉不详的处分决定。直接相关的师生之间,不论是两情相悦的恋爱、亦或只是一厢情愿,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支配地位,都是不道德的;尽可能还原当年的真相,不仅是对高岩与高岩的亲人迟来的慰藉,正视历史、反思历史,更有助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何况,申请信息公开行为本身,是北大制度支持的事情。

当然,活在当前社会中,人人都能意识到制度和现实是不同的。邓宇昊很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的微小,才号召大家共同行动。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不知道他是否预料到——一个人申请信息公开,很可能流程都走不完就被糊弄过去;一群人申请信息公开,不那么容易糊弄,但假如学校从头到尾就没有打算公开这些信息,会发生什么呢?

【火星实验室6.3对崔永元的采访受到质疑;其对林校长的采访(被发布者删除)或也应存疑。】

一个公众号 火星实验室 在4月25日采访了北大校长,林校长主动提及这次事件——他希望大家不要再去追究历史,重要的是当下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与程序3。言下之意是,学校不希望对高岩之事进行公开,也觉得毫无公开必要。但不追究历史,不反思历史,不吸取过去的教训,一个完善的制度要如何凭空建立?当年的北大,高岩自杀之后,也同样在一定的机制下,经公安机关调查、经院系讨论,对老师进行了处分(行政警告);这样的制度是否合理,处分是否恰当,如今我们可以如何避免类似事故,难道是不能讨论的吗?林校长担心的是他无权重新审理,也无法对当年的事件进行追责,但这是一个政治动物的思维,而不是一个希望学校进步的校长的思维

更进一步说,林校长认为,「我们的制度是非常完善的」。制度再完善,也需要参与者遵守这些制度;我们渐渐地有法可依了,可是如果不执行这些制度,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过是摆设。这一次,学生们按照制度请求将信息公开,被约谈,学校希望他们放弃自己的权利,怀疑他们要颠覆这个国家;下一次,遭遇性侵犯的人想要按照制度维护自己的权利,是不是也会有老师夜半约谈,希望受害者不再追究加害人、不要走完程序,甚至如果有境外媒体采访,受害者就会被扣上颠覆的帽子呢?

「境外势力」

事件发酵到这一步,「境外势力」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或许真的有人坚信不疑邪恶的境外势力无处不在、无缝不钻,总之,约谈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导着,善意的时候提醒,你们已经被境外势力利用了;恶意的时候揣测,你们是主动与境外势力勾结。

境外势力、境外媒体是否都是邪恶的?这样的问题实际很难有定论。一个知乎回答试图用数据证明外媒没有那么不友好,当然同问题下另一个答案进行了质疑。一部分有态度的、有目的的外媒常常抱有偏见;但至少在我看来,许多媒体仍然是中立的。今年两会期间,有不少境外媒体有理有据、冷静地分析了修宪的原因,给出了中立甚至乐观的评价(当然,也有非常嘲讽的报道)。

不知道在校外想要进校的媒体都有哪些,但由于记者对社会事件的敏感嗅觉本能,看到邓宇昊公开发表在公众号上的倡议并试图进入学校并不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MeToo运动在全球都掀起了波澜,对这样的事件跟踪报道并非一定有蓄意抹黑的意图;而假如仅仅因为校门口多了外媒的身影,就怀疑一群克制、一直在制度框架内行动的学生要搞「颠覆」,这样是否过于敏感了呢?实际上,新华网也对各国游行与瑞典学院的事件进行了报道45,难道新华网是在抹黑国外,甚至想要颠覆法国、美国、瑞典的政权?

退一万步,即便背后有境外势力煽风点火,因为担心负面报道,而隐瞒所有过错、粉饰太平,不正视错误、逃避错误,更是懦夫行径。没有不犯错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官员、政府;如果有问题却束手束脚不敢解决,是否是在犯一个更大的错误?敢于正视、敢于解决,这并不是在自曝其丑,反倒会令人敬重;也请北大看看南大文学院在事件过后收获的喝彩。

更何况,根本没有当事者提到过美国如何,其他国家又如何。人们想要的是一个更好的祖国,而不是另一个美国;我们没有必要凡事和他国进行比较,也没有必要凡事都怀疑他国别有目的。

学校到底在害怕什么呢?他们害怕的是「境外势力」,还是以此为借口,在害怕人民呢?

尾声

但终于,如学校所愿,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维权活动被上升为政治事件,然后强行被压制下去,吃相难看了一点,但竟然真的行之有效。

很多年过去了,世界没有变得更好;十年前大家以为那是「公民社会」元年,十年后我们却发现没有人再敢发声了。

岳昕这件事其实并没有掀起很大的波澜,国内各个社交平台反应速度极快,所有有影响力的声音都被封杀在了源头。何况,北大的事情、信息公开的事情,和众人又有什么关系呢?甚至有许多人感到惋惜,觉得这些申请信息公开的人幼稚、以卵击石。人们早就麻木了。约谈又怎么样,封号又怎么样,关键词屏蔽又怎么样,所有的这些都如同温水煮青蛙,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了;舆论管制已经成为了近年的常态,或许根本不需要有多么大的权力,这只是非常常规的、处理各种会引起舆情的事件的手段而已。

我是软弱而现实的人,自知只是鸡蛋,没有与高墙斗争而牺牲的决心,感慨过、愤怒过,然后就回归平静的生活,独善其身都很难,做不到兼济天下。

但是,「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希望岳昕一帆风顺。

相关话题:洁洁良

漫威粉丝洁洁良因为使用侮辱性词汇在微博发言被人肉,真实身份、过往经历被曝光6,如今已被厦门大学留校察看、留党察看,名义是发表错误言论7。这个问题有点微妙。在网络上什么程度的发言将会被算作是不恰当言论呢,又应当受到哪种程度的处罚?实际上,厦大校规之中,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警告及以上处分,但是恐怕是考虑到「恶劣社会影响」,处分连升三级,最终被留校察看。这难道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专政」?有点讽刺。人肉搜索,因言获罪,处分随意,不知如何评价。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其人「党员」与厦大在读博士的身份。网友们搜出了她学术造假、保送厦大的证据,一面不忿这样的人却能享有好的学术资源,一面大概以为这些学术不端的证据比网上几句令人愤怒的语言更能成为惩戒一个人的凭据。然而,田佳良在因为错误言论被处分之后,此事再无下文,至少从公开的信息来看,论文抄袭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对学术不端进行深入排查,大概会牵连甚广;但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无视现实,不对此进行处分,则令人心凉。

厦大在行政上一向不算什么榜样,当笑话看罢了,不过这个笑话我是笑不出来的。

权力要关在笼子里,无论是公民的权力还是官僚的权力。